摘要

肠系膜上动脉(SMA)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肠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肠缺血坏死。解除管腔狭窄、恢复血流是避免肠坏死的重要保障。腔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相对于开放性血运重建,具有住院时间短,降低住院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治疗SMA狭窄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因该手术方式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指南一致推荐。随着支架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使用,SMA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逐渐引起关注,且相关研究指出,接受支架治疗的SMA狭窄患者,相对于开放性血运重建出现ISR的概率更高。因此,SMA支架植入术后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包括维持药物治疗以期获得支架的远期通畅性,ISR的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等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再干预治疗时机选择等。双功能超声(DUS)和SM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用于ISR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目前已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成为术前诊断和筛查的首选。由于SMA缺血性病变造成的危害严重,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肠管坏死,因此对因ISR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推荐尽快进行二次手术再干预治疗。手术方式可以选择二次腔内血管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而针对那些易复发的病变或因解剖结构不利于进行二次腔内修复的患者,可以选择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SMA旁路术是一种更加持久的选择,在高风险患者中以降低病死率。笔者针对SMA支架植入术后ISR的文献进行回顾,进而针对ISR的预防、诊疗策略和治疗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 单位
    宁波市第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