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从死亡的本质看,美国耶鲁大学谢利·卡根(Shelly Kagan)教授的剥夺解释理论(The Deprivation Account)认为剥夺性(Deprivation)是死亡的最主要特征,此外还有终结性(finality)、必然性(inevitabi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差异性(variability)、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无所不在(ubiquitous)六个方面的本质特征;从对死者情感的角度看,存者含有悲伤痛苦、孤独思念、内疚悔恨、报恩补偿、怜悯顾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角度看,有的哀悼诗在哀悼死者的同时含有自己乡关之思和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从对现实世相批判的角度看,有的哀悼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天命的抱怨、对世态人情的怨刺。这些均能激发人们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从而更好地度过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