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测量统计方法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随机抽取具有激素治疗完全反应的初发ITP患者89例,其中小儿组48例,成人组41例,回顾分析血小板及其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组均治疗至少3个月,并于治疗前、治疗第1、3、5、7、9、15、30、60、90天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记录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值(LCR)、血小板比积(PCT)。应用重复测量的统计方法建立血小板及相关参数的恢复过程模型。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LT、PCT存在时间效应(F=12.363,P<0.001;F=14.945,P<0.001)和组别效应(F=4.884,P=0.036;F=5.553,P=0.026);MPV、LCR、PDW不存在组别效应(F=0.038,P=0.847;F=0.413,P=0.526;F=3.455,P=0.074),MPV、PDW存在time*group交互作用(F=16.557,P<0.001;F=4.878,P=0.036)。结论小儿组和成人组血小板参数恢复情况不同,小儿组恢复情况更佳。血小板相关参数可以预测ITP疗效,应重视血小板及参数在ITP患者血小板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
单位廊坊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