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眼内异物(IOFB)相关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视力愈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IOFB患者, 筛选IOFB相关性眼内炎病例, 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眼内异物的材料、大小、位置、损伤情况等因素。并对眼科常规检查及眼内取材的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数据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IOFB病例338例(339眼), 其中IOFB相关性眼内炎40例(40眼), 发生率为11.8%, 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年龄(34.0±22.7)岁, 男29例(29眼), 女11例(11眼), 约62.5%患者年龄集中在21~45岁。外伤发生在工厂23例, 家中11例, 其他6例(15.0%)。创口大于3 mm者共25例。异物位于前房7例, 位于玻璃体腔33例。眼内异物的性质金属类25例, 非金属类15例(其中植物性4例)。异物大小超过5 mm的14例, 在3~5 mm间17例, 小于3 mm 9例。32例眼内取样进行微生物培养, 12例结果为阳性,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例, 枯草芽孢杆菌3例, 绿脓杆菌2例, 其他菌4例, 20例结果为阴性。统计分析发现异物材料性质和创口直径不是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0.57, P=0.45;χ2=4.73, P=0.094), 而异物直径、I期修复的时间与眼内异物被取出时间是其危险因素(χ2=10.83, P=0.001;χ2=5.80, P=0.016)。36例(90%)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在0.05以下, 19例(47.5%)在光感或以下;在眼球修补和异物取出术后2周, 19例(47.5%)在光感及以下, 12例(30.0%)为无光感眼。异物位置在后节、创口大于3 mm和异物大于3 mm是导致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更差视力愈后的危险因素(χ2=3.23, P=0.023;χ2=3.72, P=0.037;χ2=4.14, P=0.041), 而一期眼球修补时间和异物取出时间与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χ2=0.63, OR=0.97, P=0.92)。结论: IOFB相关性眼内炎往往发生于男性青壮年工人, 且严重损伤视功能;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是否一期24 h内修补并取出异物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而视力预后与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创口长度密切相关。
-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