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东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

作者:吴小奇; 任新成; 刘德志; 陈迎宾; 穆玉庆; 王斌; 商丰凯; 孙中良; 曲彦胜; 宋振响; 邱岐
来源:石油实验地质, 2023, 45(04): 646-655.

摘要

沙湾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厘清凹陷内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原油的来源,明确油气成藏过程和富集规律,对该凹陷东部典型井原油样品开展了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并基于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开展了原油分类和油源对比。沙湾凹陷东部不同层系原油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原油赋存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储层中,其全油δ13C值和Pr/Ph比值分别介于-31.0‰~-29.0‰和1.0~2.0,αααR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具有C27<C28<C29的特征,萜烷类多数表现出C20<C21>C23TT、C24TeT/C26TT<1的特征,且伽马蜡烷指数均小于0.30,这类原油主体来自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其中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油样中未检出Ts,β-胡萝卜烷/C30藿烷比值大于1,三环萜烷分布表现出C20>C21>C23TT的特征,且甲基菲分布分数反映了原油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这表明其中混入了少量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第二类原油赋存于中侏罗统储层中,其典型特征为全油δ13C值及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主体大于-29.0‰,Pr/Ph比值相对较高,介于2.0~2.5,且C24TeT/C26TT比值大于1,表明这类原油主体为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第三类原油赋存于下白垩统储层中,其全油δ13C值和Pr/Ph比值分别小于-31.0‰和1.0,αααR规则甾烷含量呈C27≈C28<C29特征,伽马蜡烷指数均高于0.50,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随碳数升高而逐渐降低,且主体小于-31‰,表明这类原油主要来自下白垩统烃源岩。

  • 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