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之前的基础房律特性分析

作者:鲁菲菲; 向晋涛*; 杨波*; 叶丽娟; 陈元秀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 33(03): 210-218.
DOI:10.13333/j.cnki.cjcpe.2019.03.003

摘要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之前的基础房律特性,了解其房律特性是否与房颤发生相关。方法对动态心电图数据库中的8 000份原始电子资料(均由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采用相应的软件,在浏览栏中,使用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搜索,寻获相应病例数据,编号,集中备份,再对备份数据采用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精细分析。观察到阵发性房颤起始节律后,在此时刻点截取12导联心电图,存储在指定硬盘中,以便后续采用Windows照片查看器将图片放大至适当程度测量房颤发作前Ⅱ、aVR、V1导联上的P波时限和振幅。统计房颤发生前后各1 h的窦性心律和房颤时的平均心率,以及1 h窦性心律中发生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成对房早、二联律房早以及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个或次数。当阵发性房颤病例(阵发性房颤组)确定后,根据其组病例顺号,按性别匹配在同样的数据库中寻找窦性心律合并房早的病例(对照组),再根据房颤发作前1 h的时刻,在对照组中病例的相应时刻,统计1 h的窦性心率以及房性异位心搏的相应指标,截取一段12导联心电图,作相应存盘,后续采用前述同样方法测量Ⅱ、aVR、V1导联上P波时限和振幅。结果共获取阵发性房颤79例,最终阵发性房颤组55例(有1例基础节律为心房扑动,故除外),对照组56例。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68.7±9.8)岁vs(66.2±15.1)岁,P>0.05]。房颤发作后1 h平均心率明显增快[(99±21)次/分vs(70±12)次/分,P<0.001]。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窦性心律时,单个房早的发生无明显差异(中位数:31.0 vs 43.5,P>0.05),而成对、二联律房早以及房速的发生明显增加(中位数:4.0 vs 0;3.0 vs 0;1.0 vs 0;P<0.001)。Ⅱ、aVR和V1导联上的P波时限和振幅都明显增加[如Ⅱ导联:(112.73±15.92)ms vs(96.61±14.05)ms;(0.176±0.060)mV vs(0.141±0.050)mV,P均<0.001];P波时限和振幅的异常率亦明显增加(如Ⅱ导联,P波时限≥110 ms,75%vs 24%;P波振幅≥0.25 mV,19%vs 4%,P均<0.01,V1导联,P波时限≥110 ms,24%vs 11%;P波振幅≥0.20 mV,11%vs 0,P均<0.001)。在Ⅱ导联上,1例在房颤开始发作前8个房波为倒置,而在aVR导联上为正向。在V1导联上,P波的形态分布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在阵发性房颤组中,有2例P波呈完全负向,在房颤发作之前有小于1 000 ms的心房扑动或颤动的发生,而P波时限和振幅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①阵发性房颤发作后心室率变快;②房颤发作与其发作之前的成对、二联律房早以及房速发作频度增高有关;③房颤发作与P波的时限延长和振幅增高相关;④房颤的发作可能与房间传导径路变化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