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免疫抑制性受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 (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在新型冠状(新冠)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免疫细胞炎症因子释放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收集包含刺突蛋白胞外段(S-ECD)的细胞上清液,分别使用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上清液中蛋白表达情况及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该上清液中S-ECD与LILRB2的结合;用刺突蛋白处理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24 h后收集细胞,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基因mRNA水平改变,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IL-1β含量;将si LILRB2通过Lipofectamine 3000试剂转染至人外周血CD33+髓系细胞中,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干扰效果;在对照组及LILRB2敲低的CD33+髓系细胞中加入刺突蛋白培养24 h,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变化。结果·实验成功构建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冠病毒S-ECD的293T细胞转染体系;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刺突蛋白与LILRB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且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刺突蛋白胞外段能够与细胞表面的LILRB2结合;与对照组相比,经刺突蛋白处理24 h的THP1细胞中IL-6、IL-8、精氨酸酶(arginase 1)及IL-2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上调(均P<0.05);PBMC经刺突蛋白处理24 h后,IL-6、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8、IL-10及IL-1β的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均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在PBMC培养液中加入刺突蛋白能够提高上清液中IL-6及IL-1β的浓度(均P<0.05);使用S-ECD或刺突蛋白处理CD33+髓系细胞,IL-1β及IL-6含量随之升高(均P<0.05);并且过表达LILRB2的THP1细胞经刺突蛋白刺激后展现了更强的IL-6分泌能力(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2条siRNA均能敲低CD33+髓系细胞中的LILRB2,且si LILRB2-1敲除效果更好;LILRB2缺失后,刺突蛋白则不能促进CD33+髓系细胞的IL-6分泌。结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通过与细胞表面分子LILRB2结合,引起髓系细胞释放IL-6、IL-1β等炎症因子,导致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