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九十年前,张耀翔先生运用实证方法科学分析《三字经》,并称其为"六百年来最有势力的小学教科书",引起学界瞩目。关于《三字经》究竟是不是理想的教科书,陈东原等人与张先生进行了一场教育论争。虽时过境迁,但价值犹存,从中可见当时对教科书与文化的理解以及实证方法的局限。同时这场论争对于今日的"读经教育"争议,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