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被视为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其的理解诠释也呈现不同的旨趣选择,朱熹与王船山就分别有注解文本问世。将二者比较而论,朱熹继承程颐的"理一分殊"诠释模式来论述"事亲以明事天"的本体论形上工夫重要性,王船山则以批判的态度,指出程朱分析《西铭》的不足,并给出自己强调道德实践的新诠。船山从"天人相继"的角度重新说明张载的"天亲合一"境界理论,基本肯定程朱"理一分殊"的诠释范式,但不满意于他们对事亲"孝道"的重视程度,提倡"事亲以达事天",突出"事亲"优先于"事天"的义理价值。对比朱熹与王船山注解《西铭》旨趣的不同,船山对其"孝"的道德意义的重视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