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氢溴酸东莨菪碱诱导的大鼠干眼模型的眼表异常,而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能够润滑干眼眼表,但α-MSH能否在大鼠干眼模型中促进人工泪液CMC的治疗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α-MSH联合CMC对氢溴酸东莨菪碱诱导的大鼠干眼模型中眼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l点眼组、CMC点眼组、α-MSH点眼组和α-MSH+CMC点眼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于每日9:00、12:00、15:00、18:00接受0.5 ml(6 mg/ml)氢溴酸东莨菪碱皮下注射,共28 d,以诱导干眼模型,NaCl点眼组、CMC点眼组、α-MSH点眼组和α-MSH+CMC点眼组于注射后第1天分别用质量分数0.9%NaCl溶液、质量分数0.5%CMC滴眼液、1×10-3mg/mlα-MSH溶液、1×10-3mg/mlα-MSH+0.5%CMC混合液点右眼,每日2次(8:00和17:00)。各组大鼠分别于用药后0、7、14、21和28 d行Shirmer试验Ⅰ检测(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并于用药后28 d完成检查后处死,取包含上下眼睑的整个大鼠眼球,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的形态学变化,大鼠结膜组织行过碘酸希夫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膜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随着造模后时间的延长,大鼠SⅠt值和BUT值逐渐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逐渐增加,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大鼠用药后7、14和21和28 d,NaCl点眼组SⅠt值、BUT值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7、14和21 d,α-MSH+CMC点眼组大鼠SⅠt值分别为(4.800±0.789)、(4.100±0.516)和(4.300±0.856)mm,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NaCl点眼组的(2.875±0.719)、(2.375±0.619)和(2.532±0.9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7 d,α-MSH点眼组和α-MSH+CMC点眼组的BUT值分别为(4.938±1.843)s和(5.000±1.491)s,明显高于NaCl点眼组的(3.250±1.00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各时间点CMC点眼组、α-MSH点眼组和α-MSH+CMC点眼组大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NaCl点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α-MSH+CMC点眼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最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和NaCl点眼组大鼠出现角膜上皮层增厚、角膜水肿、角膜上皮粗糙和角膜基质层纤维排列紊乱,α-MSH+CMC点眼组大鼠角膜水肿和上皮细胞的增生轻微,角膜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膜组织过碘酸希夫染色显示,CMC点眼组、α-MSH点眼组和α-MSH+CMC点眼组大鼠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和NaCl点眼组(均P<0.01)。结论单独使用α-MSH和CMC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干眼大鼠的角膜组织损伤、角膜形态学异常以及结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减少,但相对于单独用药,α-MSH和CMC联合应用在造模后早期对改善干眼模型大鼠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稳定性作用更明显。
-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