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转移性黑素瘤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 并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1例17岁女性恶性黑素瘤患者腋窝淋巴结分离转移细胞体外培养, 建立细胞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型检测对比细胞系与其来源组织信息, 并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锚定非依赖性恶性增殖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量及结构;以高侵袭性黑素瘤细胞系A2058、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对照, 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 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S100、Melan-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裸鼠荷瘤, 观察在体内的致瘤性。结果成功建立1株黑素瘤细胞株, 命名为ZJMM-45, 在超1年的时间中培养70余代次, 显示出稳定的形态和增殖, 细胞呈梭形、多角形, 可产生黑素颗粒。STR匹配分析显示, 样本ZJMM-45与患者冻存淋巴结组织匹配度96%, 为同一来源。ZJMM-45细胞系存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位点BRAFV600E(c.1799 T>A);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 ZJMM-45细胞染色体多为三倍体, 呈异常结构。ZJMM-45体外培养呈指数增长, 至第5天达到平台期;在琼脂中呈克隆样生长并形成克隆球, 显示出锚定非依赖性和恶性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 ZJMM-45与A2058细胞均表达HMB45、S100和Melan-A;Transwell实验显示, ZJMM-45侵袭、迁移细胞数量(300 ± 14、260 ± 14)均高于A2058细胞(150 ± 6、160 ± 19, t = 13.25、11.76, P < 0.001)。裸鼠荷瘤实验4周后5只小鼠均发展成内径为1.0 cm的肿瘤, 病理组织学特征包括增殖性黑素瘤细胞核深染, 形成小巢, 与原实体瘤相似。结论成功构建1株来源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转移期细胞系ZJMM-45, 携带BRAFV600E突变, 表达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 在体外培养中有快速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恶性特点, 体内实验有明显致瘤性。
-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