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和内皮祖细胞(EPC)在血压控制前后的动态变化,以揭示血压动态变化对血管内皮损伤和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未经治疗的患儿57例(男44例、女13例)为高血压组,年龄(13.3±1.2)岁;同时纳入在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名(男19名,女11名)作为对照组,年龄(13.0±1.1)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EC和EPC的数量,经过3个月系统化治疗后,再次测定外周血CEC和EPC的数量。结果 治疗前,高血压组儿童外周血CEC数量高于对照组[55.0(32.5~104.0)/μL比21.0(14.0~25.3)/μL,Z=-6.199,P<0.001];外周血EPC数量低于对照组[3.0(1.5~4.5)/μL比17.5(13.8~30.0)/μL,Z=-6.859,P<0.001]。与高血压组治疗前相比,高血压组治疗后收缩压水平下降[(123.2±5.2)比(137.7±8.9)mm Hg,t=17.666,P<0.001];舒张压水平下降[(70.5±4.4)比(80.0±6.4)mm Hg,t=14.740,P<0.001];外周血CEC数量减少[29.0(13.0~46.5)/μL比55.0(32.5~104.0)/μL,Z=-6.567,P<0.001];外周血EPC数量增高[9.0(5.0~18.0)/μL比3.0(1.5~4.5)/μL,Z=-6.515,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收缩压与外周血CEC呈正相关(r_s=0.583,P<0.001),与外周血EPC呈负相关(r_s=-0.384,P=0.03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是外周血CEC和EPC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存在CEC升高和EPC降低的情况。治疗前外周血CEC和EPC水平与收缩压水平相关,收缩压是外周血CEC和EPC的危险因素。在有效抗高血压治疗后,外周血CEC和EPC有明显改变。

  • 单位
    北京大学; 首都儿科研究所; 中心实验室;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