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以前,"版图"是中国界定疆土与属民的核心概念,具有外延模糊、侧重属人的特征。同治时期,在台湾番地危机的冲击之下,"版图"观念发生了转折性的演变。1867年,在"罗妹号"案交涉中,总署为化解番地危机,率先开启了对传统"版图"的弥缝之路,将其调整为偏重属地的概念,从而明确认定番地与生番隶属"版图"。延此思路,1874年日军侵台之初,深感"版图"歧见之患的清廷,对疆臣边吏展开了一场大范围、高强度的知识规范训示。其后,日方实质管辖"版图"论的挑战,又使清朝君臣进一步意识到从事实层面杜人口实之必要,遂有台地开山抚番之举。总之,这一时期"版图"认识的演变,折射出国人疆土与属民观念的重要变化,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外交因应与边疆政策。
-
单位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