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行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方法 150 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 ,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口腔正畸治疗组和牙周基础治疗组 , 每组 75 例。牙周基础治疗组患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 , 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牙周情况、牙齿松动度、牙齿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 结果 治疗后 ,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前牙覆盖、前牙覆 、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 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3.24±1.03) 分、前牙覆盖 (2.72±1.20)mm、前牙覆 (2.56±1.22)mm、牙周袋深度 (3.60±1.00)mm、探诊出血率 (25.40±4.20)% 均低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 (5.21±1.14) 分、(4.85±1.22)mm、(4.24±1.24)mm、(4.11±1.14)mm、(46.34±3.9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 两组患者的牙齿松动度优于本组治疗前 , 且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优于牙周基础治疗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 两组患者的咀嚼功能、固定程度、舒适程度、美观程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8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 且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 (3.25±0.58) 分、固定程度评分 (3.33±0.32) 分、舒适程度评分 (4.51±0.26) 分、美观程度评分 (3.54±0.61) 分均高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 (3.03±0.70)、(2.67±0.40)、(3.66±0.42)、(3.23±0.58) 分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3.51±1.11)ng/ml、白细胞介素 -6(3.15±0.85)ng/L、白细胞介素 -8(5.03±1.42)ng/ml 均低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3.95±1.25)ng/ml、(3.58±1.02)ng/L、(6.22±1.10)ng/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67%(71/75), 高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 78.67%(59/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08,P<0.05)。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5/75), 低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 48.00%(36/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256, P<0.05)。口腔正畸治疗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 93.33%(70/75), 高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 74.67%(56/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722, P<0.05)。结论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行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