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赫于1720年左右完成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由于包含了在当时极其超前的"单声部复调"织体,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被世人所理解。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将其视为常规的单声部旋律,并配上钢琴伴奏;施韦泽、丹恩等理论家则认为其具备完整的结构,编配伴奏纯属画蛇添足。对此分歧,文章以《b小调第一小提琴帕蒂塔》(BWV1002)为例,结合格式塔心理学中相似性、简单性、接近性、延续性、闭合性、图—底关系等知觉组织原则,揭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中隐伏声部的设计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巴赫打破对位法、和声学等理论的壁垒,将专属于多声部的写作技法融会贯通于单声部旋律写作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