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表层看,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通假现象是借音同或音近字来记词表义,但实质上是借字与本字之间音、形、义三者的整体契合。敦煌马圈湾汉简的通假对借字与本字声纽和韵部相同的要求都较严格,这种状况映照在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形体关系上,则是二者之间主要在声符方面具有一定的形体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与本字的已见或后起并无直接联系。马圈湾汉简的新见通假字增加了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总量,但其具有通假用法的单字占比较低,通假字总使用量较少,侧面反映出它尽管是由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塞下层官吏书成,但其文字使用已较为规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