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差异,观察康复治疗干预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为孕妇分娩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于产后42 d回院行健康检查,了解盆底功能相关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行盆底肌电图检测并判断Ⅰ、Ⅱ类肌力异常发生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最大值肌力值。将产妇按照剖宫产、阴道产分组,并分组统计所观察的上述指标。对判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行康复治疗干预,观察随访至产后6个月。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盆底肌肌力最大值、盆底肌纤维障碍构成情况及产妇康复治疗干预前后盆底功能相关指标。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PFD率(94.52%)高于剖宫产组(7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最大值均大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Ⅰ、Ⅱ类肌纤维异常率低于阴道组产妇(P<0.05);治疗6个月后,剖宫产组、阴道产组产妇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最大肌力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康复治疗干预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者绝大多数盆底肌功能均可恢复正常水平,临床不建议因担心产后盆底功能短期影响而选择剖宫产。

  • 单位
    舟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