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别应用汇总队列公式(PCE)和中国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模型预测受检者的10年ASCVD风险,比较两种模型预测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查的患者1 090例,所有受检者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或老年医学科,年龄30~75岁。根据cfPWV<10和≥10 m/s将受检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和动脉僵硬度增高组。分别应用PCE和China-PAR模型预测受检者的10年ASCVD风险。结果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动脉僵硬度增高组中两种模型预测的ASCVD风险均增加[PCE:16.5%(8.6%~28.3%)比6.3%(2.7%~12.3%);China-PAR:8.8%(6.1%~12.4%)比3.9%(2.1%~6.6%),均P<0.001]。与PCE相比,China-PAR预测的ASCVD风险与cfPWV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0.573比0.503,z=5.27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CE预测的ASCVD风险(β=0.475,P<0.001)、腰围(β=0.092,P=0.001)是cfPWV的相关因素,但将PCE换成China-PAR,腰围不再是cfPWV的相关因素,只有ASCVD风险(β=0.573,P<0.001)是cfPWV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与PCE相比,China-PAR预测的ASCVD风险对动脉僵硬度的识别效能更高(曲线下面积0.814比0.767,z=4.992,P<0.001)。分层分析显示,China-PAR识别效能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男性。结论 China-PAR和PCE预测的10年ASCVD风险均与动脉僵硬度相关。应用China-PAR预测时,两者的相关性更强,在男性中尤为明显。
-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