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构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功能之一。20世纪40~70年代,对于主体的界定是"工农兵主体",要求在文学中表现主体的阶级性、群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被界定为"人民",对于"人民"的内涵则不再限定,主体趋于宽泛,文学中逐渐出现大量对知识分子、女性、青年等主体的建构,同时表现主体的人性、个体性。对"工农兵主体"的建构体现了建构公共伦理的倾向性,对"人民主体"的建构体现了建构个体伦理的倾向性,并在总体倾向之外,二者也交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