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宝墩遗址T3321剖面第9~13层(深度为150~308 cm)的53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合AMS14C测年和考古断代,恢复了遗址区全新世适宜期至4300 cal. a B. P.前后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演变过程。遗址区古环境演变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7400~6500 cal.a B. P.)和阶段2(6500~6000 cal.a B. P.)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景观,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阶段2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的出现以及大量蕨类植物的增加暗示着遗址区开始出现湖沼。阶段3(6000~4700 cal.a B. P.)主要以稀疏乔木、灌木及陆生草本为主的植被景观,本阶段后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方向发展;环纹藻属比例在本阶段达到剖面最大后逐渐降低,表明遗址区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后逐渐减小。阶段4(4700~4300 cal.a B. P.)为古蜀先民在遗址生活时期,孢粉组合反映出人类活动明显增强。T3321剖面孢粉所揭示的古环境演变趋势与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的过程基本一致。阶段3和阶段4孢粉组合的变化揭示了古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产生深刻影响。陆生草本植物,尤其是伴人植物的增多以及湖沼面积的减少反映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以及农业种植活动的出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