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随访超过6个月的21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毒蕈情况、潜伏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器官或系统受累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存活组172例(占81.9%),死亡组38例(占18.1%),以潜伏期为6~24h的患者病死率最高[占15.2%(32/210)]。所有患者食用毒蕈的颜色以白、红、黄居多,进食量20~500g。超过85%的患者有胃肠道反应,器官损害以肝脏为主[58:1%(122/210)],伴心脏和神经系统损害者的病死率更高[分别为61.4%(27/44)、61.3%(19/31)],且受累器官或系统数量越多,病死率越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潜伏期≥6 h、白细胞计数(WBC)≥12×109/L、丙氨酸转氨酶(ALT)≥20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00 U/L、乳酸脱氢酶(LDH)≥500 U/L、凝血酶原时间(PT)≥2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血Na+≤135 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μg/L和肌红蛋白(Mb)≥100μg/L是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APTT≥40 s时死亡风险最大,可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5.35倍[优势比(OR)=6.35,95%可信区间(95%CI)=1.24~32.44],提示APTT是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器官损害以肝脏为主;潜伏期及WBC、ALT、AST、LDH、PT、APTT、PTA、Na+、CK-MB和Mb等实验室指标是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APTT≥40 s时死亡风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