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家的生命本性论奠基于老庄,发展于《吕氏春秋》,成熟于《淮南子》,完成于玄学,经历了老庄的自然朴真论,《吕氏春秋》的自然情欲论,《淮南子》的恬愉为主、情欲为次论,玄学新道家的圣人有情论等演变阶段,而以郭象的宿命主义人性论告终。这种演变轨迹说明:一方面,道家对生命本性的理解从忽视情感因素到正视情感的存在,其理论越来越成熟与理性;另一方面,道家的生命本性论由自然主义最终演变为宿命主义,是玄学新道家在特定背景下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