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吃耳光的人》是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和心理主义色彩。该剧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两次跨区域/跨媒介改编。1942年,师陀以《吃耳光的人》为蓝本创作了话剧《大马戏团》,将一部充斥着虚无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的外国戏剧,改写为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倾向的中国作品。1956年,李翰祥根据《大马戏团》编导了影片《雪里红》,该片采用情节剧的手法,强化了原作的道德对立和戏剧冲突,投射出冷战背景下中国香港右派影人独特的文化想象。《吃耳光的人》在中国的跨区域与跨媒介之旅,反映了沪港两地在文化上的传承,折射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电影交互发展的历史轨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