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踝上截骨术治疗中期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行踝上截骨术的41例内翻型踝关节OA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0. 7岁(32~71岁)。根据改良Takakura踝关节炎分期:2期14例,3A期19例,3B期8例。保留腓骨组19例,腓骨截骨组22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踝关节OA量表(AOS)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踝关节活动度(ROM)。影像学测量内容包括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胫骨踝穴角(TC)及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选取8具新鲜下肢标本,通过踝上截骨建立胫骨远端内外翻模型。通过Tek Scan踝关节压敏片测试关节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观察胫距关节受力中心的位置变化,并比较保留腓骨与截除腓骨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 6个月(16~55个月)。3例延迟愈合,2例因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行踝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与Marylan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高[(83. 1±9. 6)分vs.(50. 8±13. 6)分,(81. 6±6. 0)分vs.(58. 3±12. 0)分,P均<0. 01],AOS疼痛评分与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高[(42. 6±5. 5)分vs.(26. 1±5. 2)分,(53. 4±12. 3)分vs.(36. 8±10. 5)分,P均<0. 01],而Takakura分期较术前显著降低[(2. 3±0. 9)分vs.(2. 8±0. 7)分,P <0. 01],ROM未获得显著改善(P=0. 097)。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除TLS外TAS、TT、TC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 01)。保留腓骨组与腓骨截骨组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腓骨截骨组的TT和TC改善程度较保留腓骨组显著(P均<0. 05)。保留腓骨时,5种工况间关节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无显著差异(P均> 0. 05);内翻模型胫距关节受力中心向前外侧移位,外翻模型受力中心向后内侧移位。截除腓骨时,关节接触面积及峰值压强在10°内翻位和10°外翻位较中立位显著减小(P <0. 01),关节接触压强在10°内翻位(P=0. 01)和5°外翻位(P=0. 03)较中立位显著增加;内翻模型胫距关节受力中心向后内侧移位,外翻模型受力中心向前外侧移位。结论踝上截骨术可以显著改善中期内翻型踝关节OA的临床效果与负重力线,而腓骨的完整性对胫骨远端畸形的胫距关节接触情况有显著影响;针对合适的患者,合并腓骨截骨可以进一步改善TT角与TC角。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