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治疗的23例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18~84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6和7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免疫表型、既往化疗方案、化疗周期、疗效等临床资料, 评价患者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方案治疗的近期疗效、长期预后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对本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 对可能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期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23例R/R DLBCL患者中, BCL-2表达水平>70%患者为23例(100.0%)。②本研究对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3.5, 12.9个月), 中位治疗周期为6个周期(4, 17个周期), 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客观反应率(ORR)、疾病进展(PD)率、最佳缓解(BOR)率分别为26.1%(6/23)、13.0%(3/23)、39.1%(9/23)、60.9%(14/23), 56.5%(13/23);中位PFS(mPFS)期为6.5个月(1.5, 26.2个月), 中位OS(mOS)期为未达到(2.4个月, 未达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P53突变阳性患者(n=7)的mPFS及mOS期均短于P53突变阴性者(n=16), 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PFS期:4.4个月(2.9, 5.2个月)比7.0个月(3.6, 18.4个月), χ2=6.347, P=0.012;mOS期:4.6个月(3.3, 15.6个月)比8.9个月(4.7, 21.4个月), χ2=7.292, P=0.007]。③本组患者的治疗相关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6.5%, 13/23), 血小板减少(43.5%, 10/23), 贫血(30.4%, 7/23);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和呕吐(30.4%, 7/23), 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30.4%, 7/23), 房颤(8.7%, 2/23)。结论 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双靶点治疗R/R DLBCL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并且不良反应可控。伴P53突变患者的预后较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