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2种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玉米植株根干质量、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后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了8.0%(2020年)和10.4%(2021年),土壤容重降低了3.2%(2020年)和4.2%(2021年),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8%(2020年)和6.1%(2021年),全氮含量增加了9.0%(2020年)和12.1%(2021年),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7.0%(2020年)和15.9%(2021年),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9%(2020年)和6.4%(2021年);深松耕作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深松耕作显著增加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且延缓了它们后期的下降幅度,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增加了4.3%、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了9.0%,开花期至乳熟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6.72~9.35变为6.55~8.38,叶面积指数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0.37~0.82变为0.36~0.67。2种耕作方式下,除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常规旋耕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8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为9.26 t/hm2;深松耕作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10.14 t/hm2。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深松耕作可以增密7 500株/hm2,最佳产量提高9.5%。因此,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可以通过深松耕作提高夏玉米的耐密性,进一步提高产量,从而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