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明末数十年里,针对科举时文,民间的时文选家较之官方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个现象被称作“文章之权在下”。既有研究多从社会与制度两方面指出,此现象是由民间社会发展和政治控制松动等条件促成的。但在时文仍然是科举考试功令文字的背景下,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民间的时文选家凭什么能对“文章之权”可以由自己掌握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并在很短时间内即获得天下士子的共信?这是因为,通过将时文纳入“文学”或“经学”的既有传统之中,选家们在科举功令之外为时文另建了一套世所公认的价值。这就是时文的“传统化”。获得不依附于科举考试的相对自足的价值,这是时文的“传统化”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由此也对明末时文文化的整体性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具有“遇合之资”的现实面相,时文作为“写照之文”与“立教之书”的理想一面,在那时获得了空前绝后的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