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

作者:陈耀华; 杨雪; **; 英策; 王硕; 梁峰
来源:中医学报, 2022, 37(08): 1803-1808.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2.08.324

摘要

目的:采用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从建库至2021年7月12日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文献特点,并对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PSD的发展趋势以及取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关于针灸治疗PSD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5.7.R5W软件分析其时间、期刊、机构等情况,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文献中的穴位进行挖掘。结果:共获得1 437篇文献,主要以期刊文献为主(75%);1995—2019年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以后文献数量开始下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机构发文前5位分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120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1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10篇)、安徽中医药大学(83篇)、成都中医药大学(48篇)等;作者发文前5位分别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肖伟(30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张春红(15篇)、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张卫(15篇)、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王震和章显宝(均为15篇);针灸治疗PSD选用穴位频次最高的分别为百会、太冲、内关;关联度最高的穴位配伍为百会-内关,其次为百会-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PSD的特点:地域上总体形成了以华南地区为主,华东、东北地区为辅的分布特点;百会、太冲、内关是频次最高的穴位;醒脑开窍、行气疏肝、益阴养血法可能是将来针灸治疗PSD的关注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