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白芷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路,并考察白芷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平台收集白芷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检索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得到偏头痛相关靶点,将白芷活性成分靶点与偏头痛靶点取交集,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平台,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关键靶点及核心活性成分,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用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0.001 g/kg组、白芷水煎液0.83、3.33 g/kg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通过上述指标变化评价白芷对偏头痛大鼠的干预作用。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18个白芷对偏头痛有效的活性成分,其中β-谷甾醇、豆甾醇、别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异珊瑚菜素这5种为治疗偏头痛的核心成分;筛选出31个共有靶点,其中雌激素受体(ESR1)、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3、CASP8)、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PTGS2)、即早表达基因(JUN)为潜在药效靶点;通路注释分析得到38条信号通路,其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信号通路等20条与偏头痛有关。将上述5种成分与5个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其亲和力均小于-3 kcal/mo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芷能显著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清中CGRP、5-HT、NO、ET和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结论:白芷对大鼠的偏头痛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可能为植物甾醇及珊瑚菜素、异珊瑚菜素等香豆素类成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作用于5-HT受体,影响5-羟色胺能突触等信号通路,进而降低5-HT等递质的含量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