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活检标本规范化处理对活检阳性率的影响

作者:刘朝晖; 李花林; 彭阳; 郭海建; 谭永港; 丁世华; 吴东海; 陈冲; 孙大勇*
来源: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 25(11): 1525-1527.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11.027

摘要

目的比较胃黏膜活检标本规范化处理与常规处理对肠上皮化生、萎缩的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收集2019年4月1日至6月30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90例,在胃窦小弯侧同一部位活检2块组织,常规处理组采用常规的活检标本处理方式,规范处理组采用规范化的活检标本处理方式,比较两组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规范处理组病理诊断萎缩、肠化及肠化萎缩总阳性率分别为18.89%(17/90)、22.22%(20/90)和41.11%(37/90),常规处理组病理诊断萎缩、肠化及肠化萎缩总阳性率分别为8.89%(8/90)、11.11%(10/90)和20.00%(18/90)。规范化处理组萎缩、肠化假阳性率分别是11.76%和15.00%,常规处理组萎缩、肠化假阳性率分别是50.00%和40.00%。采用配对资料的检验进行2统计分析,两种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在萎缩及肠化的病理诊断总阳性率、萎缩的假阳性率及肠上皮化生的假阳性率比较均有明显查因(2=19.4,32.54及19.76,P值均<0.001)。两种方法对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18,Kappa值<0.4,)。结论胃黏膜活检标本离体后采用规范化处理在病理诊断萎缩及肠化的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方面均优于常规处理组,有利于准确的病理评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