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小鼠给予2.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复制UC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小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胃肠安丸混悬液0.015、0.03、0.06g/(kg·d)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52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5ml纯净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0天。每天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药物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对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远端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百分比及比值。结果干预后与模型组和胃肠安丸低剂量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值增加,DAI评分差值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减少,病理学评分升高,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值降低,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增长,病理学评分降低,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值升高,Th17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安丸在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和修复肠道黏膜损伤方面与美沙拉嗪功效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eg/Th17免疫失衡有关。
-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