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诸子常用射箭之喻论说"怨"与"不怨"之理,这类"以射喻怨"可作为解诠"诗可以怨"命题的互文本。《论语》只提"可以怨"而未明言因何怨、何种怨、如何怨与不怨,孟子借"越人/其兄关弓而射之"辨析"《小弁》之怨"与"《凯风》何以不怨",填补了语义空白。"关弓而射之"与大致同时期的"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等,在话语相似性的背后,还呈现出思想的连续性。受文之"射艺"与武之"射术"双重语境的影响,先秦诸子将"以射喻怨"置入争私结怨、征战杀伐、六艺教学、选贤任能、协和乡里等具体情境,探讨"怨"的可能性及其限度。据此,"以射喻怨"既可"连点成线",凸显"诗可以怨"与"诗可以群"两大文论命题的关联互动;又能作为"延长线"引出具有原型意义的"射礼",为"诗可以怨"命题溯得礼乐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