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引言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老年人。VZV初次感染人体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并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颅脑感觉神经节或肠道神经元。大约25%的病人出现HZ相关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1],我国定义为HZ皮损愈合后持续至少1个月的疼痛[2],但国际上最常用的定义即HZ皮疹出现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3]。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神经可塑性是其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炎性反应、传入阻滞、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4]。PHN在许多老年人中表现为单侧皮肤神经痛,通常涉及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疼痛:自发性疼痛、烧灼样疼痛、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受累部位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并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