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描述了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两次内涵和功能的改变(本研究称之为"变形")。当"realism"在中文翻译实践中由写实主义改为现实主义之后,身处革命中国的文艺理论家和导演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来诠释中国面临的领土危机,实现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和想象。这是1920年至1942年间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变形。在第二次变形中,起源于欧洲的现实主义在进入苏联之后便被加上了"社会主义"的限定。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现实主义纪录影像开始强调党性和意识形态的全面重建,这也意味着吸取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开始指导纪录影像的生产。
-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