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为托法奠定了理论与药物学基础,逐渐出现排脓法;两晋、南北朝外科内治法与方药有了较大创新与发展,托法初具雏形,方剂组成体现出由“排脓”向“透邪托里”的转变过程与治法思想;隋唐外科内治延续《刘涓子鬼遗方》,并得到了拓展应用;直到宋代首创以“托里”命名的方剂,并提出了托法的名称,在其适应症、作用与方药理论体系形成、托法正式确立、适用阶段广泛、药物组成多有补益气血与扶正托里之药,以及随证伍入药物丰富方面均对研究后来托法的演变、反观现代托法的认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