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60年左右,国内一些批评家针对社会主义教育剧中写实布景的缺陷,探讨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并以“革命浪漫主义”等表现手法改造舞台美术设计,以便为观众“框取”出正确的风景。“聪明的观众”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超越了两种“真实”之间的冲突,达成戏剧之外的第三种“真实”。然而,由于批评家们对“艺术真实”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改造后的布景又面临着诱发观众思想“溢出”教育理念边界的危险,显示出以“艺术真实”为标准改造写实布景的局限所在。通过探析这一时期话剧界关于两种“真实”的论争,可以透视“十七年”话剧艺术独特的“真实性”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