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各地省立或私立专科以上学校纷纷要求转变身份,改为国立;国民政府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支持或默许。专科以上学校改为国立的路径,在类别上主要分为私立大学改国立、地方院校改国立和政府接收敌伪院校三类。形式上主要是原校转变和院校合并两种。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战争破坏和学生运动频起引发的办学经费困难。从主观上讲,省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希望通过改为国立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大的发展;而国民政府则将其视为加强专政及对教育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希望借此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掌控和渗透。整体而言,“省立、私立改国立”这一趋势在近代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规模扩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在抗战时期的保存和发展。但是,学校和国民政府之间的立场差异,常常诱发省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转变身份过程中的多重矛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