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911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旱涝变化特征

作者:赵峰; 毕硕本*; 陈昌春; 孙力; 鲁颖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2(02): 159-165.
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19.02.010

摘要

通过对1644—1911年中国东部沿海旱涝文献资料的整理,建立旱涝等级序列,结合频次分析、滑动平均、费希尔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旱涝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清代中国东部沿海旱涝等级变化趋势平稳,呈先上升再减少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1644—1911年间旱涝灾害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1644—1726年,第二阶段1728—1762年,第三阶段,1763—1818年,第四阶段1819—1864年,第五阶段1865—1911年;在1686年和1875年前后发生突变,其中信噪比SNR分别为1.02和1.13;重建的旱涝等级序列存在多个周期变化特征,较明显的周期变化尺度是110~130a、45~55a、28~30a、9~14a,重建的旱涝等级序列的第1主周期为28a;全区显著性周期有4个,分别是2a、3~4a、6~7a、28a,其中28a为第1主周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