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尾的问答“存疑”,到底是“一问一答”还是“设问自答”难有定论。教师课后“蜻蜓点水”式的提及告知,或学生个体“无心插柳”式的发现求解,往往是此处“存疑”的处理方式。鉴于“存疑”所处的文本位置和教学环节,通过设置“情境任务”将文本“存疑”转化为课堂“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呈现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文本“存疑”的教学处理而言,这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