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自然成土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作者:李辉; 曲洋*; 姚敏杰; 田文杰; 王小庆; 石犇; 曹丽娜; 岳凌帆; 曹凯琴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04): 1452-1460.
DOI:10.13287/j.1001-9332.202104.038

摘要

氧化铝废渣(赤泥)堆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赤泥土壤化。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未采取人工修复措施的赤泥堆场采集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赤泥样品,通过测定其理化生化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赤泥的自然成土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随赤泥泥龄的增加,其物理指标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升,容重降低;化学指标pH值、电导率、酸中和能力和交换性钠饱和度降低;生化指标有机碳、总氮、有效态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提升,代谢熵降低。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群落结构由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门、不产氧光合细菌绿菌门和绿弯菌门占据绝对优势转变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优势地位,富营养细菌与贫营养细菌丰度比值明显增加。微观形态分析表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对赤泥颗粒的吸附、链接、缠绕及包裹形成微生物-赤泥聚合体。在自然堆置过程中赤泥自发地由贫营养的极端生境向土壤生境转变,微生物通过提升营养水平、降低盐碱度、改善质地结构等途径参与赤泥的自然成土过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