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使用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MELD评分及CTP评分建立新的预后评估模型,为构建HBV-ACLF短期预后的理想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7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基础肝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和肝硬化组,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确诊时的ICGR15及生化、凝血等指标,同时计算CTP、MELD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CGR15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HBV-ACLF的联合预测模型MELD-ICGR15、CTP-ICGR1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各种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AUC的比较使用Medcalcdcal进行分析;根据ROC曲线各点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求得Youden指数的最大值,确定HBV-ACLF患者生存与否的最佳临界值(Medcalc)。结果 CHB组与肝硬化组间比较,CTP(t=-3. 245,P=0. 002)、Alb(t=2. 210,P=0. 029)、ALT(Z=-2. 572,P=0. 010)、AST(Z=-1. 993,P=0. 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的病死率为37. 5%,高于CHB组的病死率17. 54%(χ2=4. 893,P=0. 027);肝硬化组腹膜炎的发生率为90%,明显高于CHB组的64. 91%(χ2=7. 945,P=0. 005)。CHB组中,ICGR15、MELD评分、CTP评分及TBil、Alb、PTA、PT、INR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 036、3. 878、3. 488、2. 756、-3. 049、-3. 954、2. 713、2. 717,P值均<0. 05);肝硬化组中,ICGR15、CTP评分、Alb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 476、2. 79、-2. 274,P值均<0. 05)。不管有无肝硬化基础,ICGR15与MELD评分(r值分别为0. 483、0. 350,P值均<0. 05)、ICGR15与CTP(r值分别为0. 350、0. 411,P值均<0. 05)均呈正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HBV-ACLF的MELD-ICGR15、CTP-ICGR15联合预测模型,AUC分别为0. 820、0. 847,联合预测模型的AUC比单一指标(ICGR15:0. 787,MELD评分:0. 754,CTP评分:0. 795)大,CTP-ICGR15模型AUC最大; ICGR15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差,联合预测模型则提高了ICGR15单独预测的特异度,CTP-ICGR15模型的特异度较MELDICGR15高。结论 ICGR15预测HBV-ACLF短期预后的敏感度较高,联合预测模型对于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优于单一模型,并能提高ICGR15单独预测的特异度,以CTP-ICGR15联合模型预测价值更高。
-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