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参与国家治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政治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演化历程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时空环境密切相关。然而,翻译与治理的关联及其学术价值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周、唐、清三代为历史横截面,以“治理”为透视镜,检视有关国家翻译实践的译史、译述、译论,揭示被遮蔽的翻译治理话语及其理论蕴含。研究发现,周代以象胥为核心的国家翻译体系是中央王朝贯彻天下治理观念的重要制度安排,服务于国家宣德化、柔四夷、宾四方的天下治理目标。唐代的译场作为制度化的国家知识生产机构,以双重把关人的角色控制翻译知识的双向流动。清代中叶以前的国家翻译作为构建治统、道统的战略手段,对清政府构筑政权合法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推动翻译学中国学派“国家”面向的理论话语构建与创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