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工具性,是在“求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彰显人文性,实现对语文的品味与升华,则是在“求美”。只有更好地平衡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才能使语文教学体现出最大的价值,焕发出最灿烂的光辉。一、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定义20世纪中叶,西方开始了对人文的关注,他们思考的中心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的忧患和人的终极关怀。20世纪后期,我国也开始了对人文性的争论,同时,语文新课标也实现了从单一性到双重性的转变。像以前为了蔽体、御寒而“穿衣”,现在大家更多地考虑是否美观。所谓人文性就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传统的课堂上只追求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在今天,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和感受也同样重要。在课程中,要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品性,在教学体系中更要认清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主体。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