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后剩余胃体积测量方法, 以及术后剩余胃体积与减重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25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均行LSG, 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患者参照2013年国际胃袖状切除术专家共识行围术期处理。术后1、6、12、18个月采用门诊和返院方式, 对患者行多学科随访。记录患者的BMI、体质量超出量、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采用口服碘剂行X线造影检查, 并模拟成几何图形评估患者术后剩余胃体积。记录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剩余胃体积;将患者术后12个月剩余胃总体积、术后第1年(1周至12个月)的剩余胃体积增量与术后18个月的EWL行相关性研究。依据患者术后1周剩余胃底体积分为大胃底组(胃底体积>20 mL), 小胃底组(胃底体积≤20 mL或影像学模型认为胃底已完全切除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EWL。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行LSG, 手术时间为(180±60)min, 术中出血量为(30±20)mL。术中患者未发生大出血、脾破裂等急性手术并发症, 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 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切口恢复满意。25例患者均获得如期随访, 患者术后1年BMI为(29±7)kg/m2, 与术前的(39±5)kg/m2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3, P<0.05)。25例患者术后1周剩余胃总体积为(88±14)mL, 胃体(含胃底)体积为(48±10)mL, 胃窦体积为(41±9)mL;术后12个月剩余胃总体积为(137±23)mL, 胃体(含胃底)体积为(70±18)mL, 胃窦体积为(67±14)mL。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上述3个指标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22, 6.912, 7.836, P<0.05)。25例患者术后第1年(1周至12个月)剩余胃体积增量为(49±26)mL;术后18个月EWL为24%±3%;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12个月的剩余胃总体积、术后第1年(1周至12个月)剩余胃体积增量与术后18个月EWL均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485, -0.837, P<0.05)。术后1周大胃底组患者9例, EWL为66%±13%;小胃底组患者16例, EWL为73%±23%,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2, P>0.05)。结论患者LSG术后1年内剩余胃体积逐渐增大, 患者术后减重效果与术后剩余胃体积、剩余胃体积变化量呈负相关, 术后剩余胃底体积与近期减重效果无相关性。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