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牛津单髁置换术三种胫骨旋转定位方法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三组,均行牛津单髁置换术。其中,19例采用髂前上棘定位(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SIS);20例采用替代前后线法(substitute anteroposterior line, sAP),20例采用胫骨解剖轴定位(anatomical tibial axis, ATA)。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见ASIS组中5例(26.32%)患者膝关节伸直时聚乙烯垫块突出到金属托之外,平均突出距离为(2.07±0.52) mm。而sAP组中为2例(10.00%),平均突出距离为(1.93±0.38)mm。ATA组中无聚乙烯垫块突出病例。随访时间平均(14.82±1.05)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VAS、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AP组和ATA组的KSS临床评分均显著优于ASIS组(P<0.05),sAP组与ATA组的KSS功能评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ASIS组的平均外旋角度显著大于sAP组和ATA组(P<0.05)。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病例。[结论]牛津单髁置换术中sAP线和胫骨解剖轴线定位胫骨假体外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 单位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