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普遍语言实践,能为社会变迁提供重要的历史物证。对外交流引起语言的变异发展,语言的发展又推动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广州海关港口、宗教文化交往的遗迹遗存和广州外销画中的语言景观为线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语言共变现象。结果表明:语言景观变化与社会语境高度耦合。南海神庙、粤海关等遗址的语言景观经历了建筑命名、设置主体、语码选择等变化,特别是对外交往的语言在近代曾由汉语为主体短暂转换为汉英双语,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发展以及海事政策变迁对语言的影响。光孝寺、怀圣寺、石室圣心大教堂、巴斯墓地等宗教商贸交流遗迹的语言景观多语现象明显,其语言选择与异域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密切相关,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民间话语景观的影响。广州外销画的语言景观则反映了十三行时期广州对外传播的双语化和英语本土化特征,在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上发挥了积极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枢纽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佐证,有助于深化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构、互证关系。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