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时睡眠剥夺对青年军人表象旋转加工机制的影响

作者:邓自和; 陈玖; 吴兴曲; 杨来启; 贾婷; 马文涛; 张彦; 刘光雄; 吴银霞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02): 234-236.
DOI:10.13342/j.cnki.cjhp.2013.02.067

摘要

目的探讨36h睡眠剥夺(SD)对青年军人表象旋转加工脑电生理机制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青年军人在36小时睡眠剥夺条件下,分别在睡眠剥夺前后进行手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测量P5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 1与SD0h波幅[左手:(5.8±1.9)μ;右手:(8.6±3.4)μV]相比,SD 36h左右手波幅[左手:(3.6±1.6)μV;右手:(4.7±2.1)μV]均显著降低(t=5.36,6.22;P<0.01);2与SD 0h潜伏期[左手:(525.3±76.3)ms;右手:(504.4±72.2)ms]相比,SD 36h左右手潜伏期[左手:(588.3±92.7)ms;右手:(567.5±67.1)ms]均显著延迟(t=6.09,6.16;P<0.01);3与SD 0h相比,尤其发生在180°旋转处SD 36h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降低(P<0.001)。结论 36h睡眠剥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表象旋转操作加工机制,其中严重损害解剖学上不可能的手旋转角度的表象操作过程。

  • 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