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强度—1》课程的讲台上,洪杰教授随性踱着步子,不时用手中的激光笔翻阅着课件。从《论语》到《三体》,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门课上得好不好、课程质量高不高,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成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课好不好,从学生的眼神里是否有光就可以看出来。”洪杰的回答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