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检测Bmi-1基因在口腔白斑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其在口腔白斑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口腔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1996至2018年收治的109例口腔白斑患者(其中男51例, 女58例, 年龄18~74岁)白斑组织样本中Bmi-1表达, 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口腔白斑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联;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口腔白斑细胞、口腔鳞癌细胞、口腔白斑组织和配对的邻近正常组织中Bmi-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口腔白斑细胞系Leuk-1中沉默Bmi-1基因表达后分析其对Leuk-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Bmi-1在重度和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819±994比4 713±372, P=0.017);Bmi-1高表达的口腔白斑患者的未癌变生存率为65.5%(36/55), 低于Bmi-1低表达者[88.9%(48/54), P=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Bmi-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口腔白斑恶性转化的预测指标(HR=2.522, 95%CI:1.128~5.640, P=0.024)。Bmi-1在口腔白斑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为0.455±0.120, 高于其在邻近正常口腔黏膜组织(0.063±0.009, P=0.014);Bmi-1在随访期发生癌变的口腔白斑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1.405±0.397)高于未发生癌变的口腔白斑组织(0.145±0.017, P<0.001);在口腔白斑细胞系Leuk-1中转染Bmi-1-shNC和Bmi-1-shRNA2腺病毒后, 二者的克隆形成数(824±40比414±38, P=0.002)和细胞凋亡率(17.7%±2.3%比36.0%±2.0%, 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1表达上调促进了口腔白斑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Bmi-1表达可作为预测口腔白斑恶性转化的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