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湖水流出吴江以后,长期以来形成以溢流系统为主的水网与圩田水利。溢流系统使东部高地与西部低地在进潮、落潮之间与太湖清水互动,使清水在太湖东部停留更多的时间,水稻种植和水网的各样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中唐以后,太湖水利的建设者们利用了这一溢流系统,形成了整体水利网络。吴越时期,这一水利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达到了高峰。随着吴淞江及其支河受淤,逐步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潮水以吴淞江为主体进行感潮,黄浦江替代吴淞江成为出水主干河道以后,整个体系以黄浦江为主体感潮。娄江和淀山湖地区水利与水流,在这种体系变换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北部沿江地区,由于长江河道的变化,淡水水流的下移,河流的感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水流的变动,闸坝体系和圩田规模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然而,整体的溢流体系仍然一直支持着太湖东部的稻作农业。